全面加快人工智能与科学研究深度融合
时间:2025-08-29 12:49:26来源:科技日报
人工智能(AI)与科学研究的深度融合,正在孕育一场前所未有的科技革命。随着我国在AI驱动科学研究(AI for Science)领域的快速布局与持续投入,AI驱动科学研究的战略方向与发展路径已日益清晰。

近日,国务院印发《关于深入实施“人工智能+”行动的意见》,提出加快实施“人工智能+”科学技术行动,加快科学发现进程,率先建立基于AI的新型科研和研发范式,推动我国科技创新走在世界前列。展望“十五五”,AI for Science将成为我国科技体制变革和创新能力跃升的关键引擎,为实现整体科研和研发范式的智能化转型,以及2035年建成世界科技强国的战略目标奠定坚实基础。


(资料图)

推动科研范式智能化转型

首先,AI for Science的本质是通过人工智能解决过去无法解决的重大科学难题,加速原始创新步伐。例如,蛋白质结构预测这一生命科学领域的“世纪难题”正是通过AI技术取得了突破性进展。其次,AI for Science正在发展新的算法和工具以推动科研的根本性变革。新一代基于AI的科研工具不断涌现,极大提升了科学计算与模拟的效率和精度。而AI for Science更为深远的意义在于推动整体科研范式的智能化转型。这不是个别机构、团队的转型,而是整个科研体系、产业格局的重塑。它将推动科学研究从“作坊模式”转变为“平台模式”。

然而,目前AI for Science所引发的这场革命,其广度与深度尚未被国际社会充分认识。因此,这正是一个难得的机会。如果我国能够有效把握,集中力量、系统推进,有望在未来5年内率先实现“平台科研”的新范式,确保中国在全球科技创新中的引领地位。

架设智能科研“高速公路”

科学研究的范式变革,首先要依赖于坚实的科研基础设施建设。正如高速公路之于现代经济社会,智能化科研基础设施是AI for Science发展的“底座”。近年来,我国已在科研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取得初步进展。例如,以玻尔空间站为代表的基础科研平台,集成了文献、数据、计算、实验等多种功能,能够高效支撑科学任务的全流程管理,正迅速成为广大科研工作者喜欢的工具。

此外,以Innovator+SciMaster为代表的通用科研大模型和智能体研发也取得一定突破,这些智能体不仅能够掌握全学科知识,还具备自主创新和“干湿闭环”科研能力,在保持通用能力的同时,显著提升了科学专业能力。

打造典型场景与亮点项目

AI for Science的推广应用需要在重点领域、典型场景中率先突破,形成可复制、可推广的“样板工程”,带动整体科研体系的转型升级。

在材料领域,推动材料基因组工程利用AI对材料结构、性能和工艺的复杂关系进行建模和预测,大幅缩短新材料的研发周期,降低研发成本;在化学领域,有机合成是重要分支。AI驱动的有机合成路径规划与反应预测,能够显著提高新分子、新药物的研发效率。智能化、高效率的催化剂设计和催化反应研究也已经取得了可喜的进步;在生命科学领域,AI for Science在蛋白质结构预测、基因编辑、药物发现等领域展现出巨大潜力。基于AI的分子对接和药物筛选平台已成为新药研发的核心工具,有望推动个体化医疗、精准诊疗等新模式发展。尤其值得关注的是,AI为建立有广泛实际应用的虚拟细胞提供了可能。

释放科学数据价值

科学研究的焦点正逐渐从“拼模型”转向“拼数据”。过去10余年,科学界主要聚焦于模型创新,通过不断提升模型的复杂性和能力,解决了诸如维数灾难、对称性、训练稳定性、长程依赖等一系列难题。展望未来,数据的质量和多样性正成为AI for Science进一步突破的核心,如何用好存量数据、布局增量数据成为制胜的关键。其中,存量数据主要包括文献、专有语料、专业数据库等,为AI模型的预训练和知识获取提供了基础。与通用数据相比,科学数据呈现出更强的专业性,涉及复杂深层的学科知识和关联关系,对数据处理和标注提出了更高要求。

增量数据是推动AI for Science持续突破的助推器。随着自动化实验平台、高通量计算和智能传感设备的普及,科学领域的增量数据产出能力大幅提升。其中,数据社区正在成为增量数据获取和共享的重要平台。通过如“科学导航”等门户的搭建,打造科研人员、数据资源和创新力量有效协同的枢纽,以社区化方式推动科学数据的开放共享、精准标注和共建共治。

重塑我国科技创新体系

AI for Science不仅是技术路线的选择,更是重塑我国科技创新体系的历史性机遇。近年来,我国在AI for Science领域持续投入,无论在基础工具和设施、典型应用场景,还是在实验室智能化改造等方面,均取得了积极进展。

当前,AI驱动的科研范式变革为我国实现2035年世界科技强国目标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战略机遇,亟需在已有基础上抢抓先机、统筹推进。为实现这一目标,需要从顶层设计、政策支持到一线科研人员协同创新,深入实施“人工智能+”科学技术行动,推动整体科研和研发范式智能化转型,形成以AI为核心驱动力的科研创新生态。唯有把握机遇、持续突破,才能在新一轮科技革命中赢得全球竞争的主动权。

标签:

最新
  • 全面加快人工智能与科学研究深度融合

    人工智能(AI)与科学研究的深度融合,正在孕育一场前所未有的科技

  • 华润啤酒上半年营收239.42亿 高端啤酒产品表现强劲

    8月19日,华润啤酒发布半年报。报告显示,2025年上半年,华润啤酒实

  • 中国篮协主席郭振明:中国男篮这个集体“很可爱” 每日资讯

    中国男篮在刚刚落幕的2025年男篮亚洲杯赛中获得亚军。见证了队伍努

  • 每日速递:(年中经济观察)不确定性笼罩 全球经济期待走出阴霾

    在贸易壁垒等因素影响下,全球经济跌跌撞撞步入今年下半场,诸多不

  • 广西南宁开出至老挝万象跨境货物列车

    中国铁路南宁局集团有限公司(下称:国铁南宁局)1日介绍,6月30日,

  • 解除劳动合同经济补偿的上限是赔12年吗?人社部回应

    解除劳动合同经济补偿的上限是赔12年吗?人社部27日通过官方微信公

  • 何以中国·行走海南丨燕子归时巢已新:自贸港东风吹拂 海南古村新生

    这原本是两个不起眼的村落,在地图上都很难找到名字。都市化浪潮的

  • 中国为地球“警卫员”射电望远镜研制主体结构出厂发运巴西

    在亚马孙森林边的巴西帕拉伊巴州,即将迎来一座中巴两国技术人员联

  • 机器人比赛,只为图一乐吗?

    表演、跑马拉松、打格斗比赛……今年以来,机器人参与的各类活动,

  • 国家卫健委:噪声超标问题较突出 小微企业职业健康保护亟须加强

    国家卫生健康委28日召开新闻发布会,介绍关爱劳动者职业健康有关情

  • 营收净利双降 绝味食品转型未见成效

    绝味食品交出一份营收、净利润双下滑的成绩单。2024年,绝味食品营

  • 我国成功发射云遥一号43~48星

    北京时间3月21日19时07分,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使用谷神星一号运

  • 简爱酸奶全线产品荣获五星级“清洁标签”认证

    3月19日,国内低温乳制品品牌简爱酸奶宣布,其全线产品*均通过北京

  • 国际金价再创新高 短期或面临阶段性回调压力

    韩 昱3月20日,国际金价再创新高。Wind数据显示,伦敦金现货价格盘

  • 国铁沈阳局按下北粮南运“加速键”

    3月16日14时52分,随着一声汽笛长鸣,满载4288吨商品粮的86638次集

  • 报告预计,2030年中国冰雪经济总规模有望达到1.54万亿元

    中新网北京2月27日电 (记者 刘育英)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旗

  • 旅游
    • 中国第19届国际摄影艺术展览将于珠海启幕

    • 热门:上海:缩短非沪籍居民购买外环外住房所需缴纳社保或个税年限

    • 乘“数”而上 从全球数贸会看出海“新动能”

    • 世界新动态:浙江文化观察:如何打造大运河“超级IP”?